民國31年出生的林清治,清貧的家中有十個兄弟姊妹,父母整日辛勤勞動謀生,年紀小小的他,四五歲開始就會撿竹殼賣,或是幫人家拉甘蔗走一公里半換一顆糖果,六歲開始幫忙搬運竹子,賺來的錢剛好可以繳納自己的學費,不勞父母憂心,還懂得收購小朋友的竹殼,再統一賣給商人並轉取價差,國小畢業之後,12歲就到新竹市親戚開的製材所工作,一天工錢三元,他經常去附近的天主堂旁邊美軍的高級家具工廠觀看,疑惑別人的生活為什麼過的這麼好,林清治做了三年都沒有加薪,有一天晚上十一點他把包袱收一收離開工廠,凌晨兩點才走到家,父母很擔心,他卻有自信天無絕人之路,在竹東宋枝發的製材所找到新工作,一個月有三四百元薪水。過不久被姜紹彬的製材所挖角,學會裁木、找木料、判斷木料,也學會做業務買賣木頭,當時楊梅姜鏡泉開設富光相框工廠,由林清治負責梧桐樹的原料,後來富光以此起家,成為東南亞最大的相框工廠,此時他薪水變成伍佰元。他下班後還會找柳樹枝入窯燒製碳筆,一次燒三四百斤,自己弄個寮子做石膏像,再坐火車把這些東西拿去台北的美術社賣,一個月增加千餘元兩千元的收入,是薪水的好幾倍。但天有不測風雲,爸爸在寶山新蓋的土磚屋,剛剛蓋好就被土石流摧毀,林清治所有的東西也被埋掉,兩個哥哥已經外出成家立業,下面弟弟妹妹還在讀書需要照顧,林清治面對這突來的災難和重擔,繼續努力前行。 此影片為103年至105年期間,新竹縣執行文化部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計畫,以新竹縣全區域為執行範圍,蒐錄地方耆老生命史訪談,耆老所經歷年代,橫跨日本時代到戰後,提供跨時代的豐富珍貴生命經驗,耆老也具有豐富的母語詞彙,透過影像記錄大量母語語料,為新竹縣文化留下重要第一手資料。同時台灣從農業時代轉到工商經濟,近四十年的生活型態變化劇烈,以影像紀錄中生代表人物,透過他們的口述故事,記錄其歷程和思考過程,建構多元的常民生命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