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內灣線功能
內灣線通車至今超過七十年,近年來每逢假日,搭乘鐵路支線往內灣踏青,總可以享受山城獨具的魅力而吸引大批人潮前。往往不僅把老街擠得水洩不通,更讓行駛內灣線的火車一位難求。內灣線是戰後臺灣首條修築的鐵路支線,先民披荊斬棘在1951年9月竣工通車的最初,其實目的是為載運山區的石灰水泥業及林產而開闢,客運僅止於兼辦。運輸山區礦產、林木,創造許多就業機會,當然也帶動沿線城鎮興起。隨著產業型態的轉變,內灣線漸漸褪去貨運色彩,肩負起旅客輸運任務,並被賦予承載文化觀光的使命,加上政府推廣客家意象,再一次提升內灣的能見度。
二、 鐵道產業轉型
內灣線通車後,加速新竹煤礦、矽砂、石灰石、林木的開採,也吸引許多產業就近設廠,因此貨運量也持續的提升。新竹縣山地資源在鐵道運輸的擴建下陸續開發,玻璃、水泥、林產、煤礦產業猛進,大量伐木與開採尖石煤礦工人在沿線各站聚集,各站開始出現餐廳、旅社及茶館、撞球間與戲院等休閒場所。及至1980年以降,尖石山區的煤礦接連發生多次礦災,停採呼聲漸起,1988年全面停產,內灣線運煤業務吹起熄燈號;2000年台泥將產業東移花蓮,關閉竹東廠;之後,亞泥的石灰石運送則以卡車為主,內灣線鐵道的最大宗貨運完全歸零。內灣沿線產業退潮,自然減少就業機會,結果即不量的人口外移,鐵路各站昔日的繁華逐步衰退。隨著產業型態轉變,各地經歷轉型陣痛期,在文化風氣日漸興盛下,近年來成功轉型為觀光鐵路。
三、 車站捷運化轉型
在內灣線的產業文化故事中,內灣在政府及力方的協力下成功轉型為文化觀光的山城,也刺激沿線其他城鎮的轉型。在「一鄉鎮一特色」及「全球化的城市思維」底下,讓沿線各站找到自己的定位成為重要課題。竹東在內灣沿線設有四個車站,在以「社區」為主的都市型車站,必須重新定義自己的位置。以榮華站為例,拜選舉之賜於2001年熱烈開站時,候選人們宣揚努力爭取的經過。榮華站距竹東僅一步之遙,緊貼在68號快速道路旁。躲藏在北興路大樓旁的車站,存在已然是事實,如何使之達到促成都市生活圈,居住、工作、休閒環境的均衡發展成為這類車站存在的可能性。另外,據受訪者劉興涼代表表示,竹中站距離高鐵新竹站頗近,經相關單位溝通協調下達成共識, 進行「台鐵新竹內灣支線改善計畫」,透過竹中站轉乘可到內灣沿線,亦可轉乘至台鐵、高鐵共構的竹北六家站,達到車站捷運化的功用,展開南來北往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