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林清治的父親鄭阿榮到新竹市南寮機場奉公,跟日本人學會測量設計,還會蓋碉堡,竹東二重埔大地主林春秀,擁有五百甲旱地,想要開闢竹東圳使荒埔變良田,於是集資聘請日本技士在大正十五年(1926)興建圳路,三年後竣工,完工後除灌溉數百公頃農田,受益最多的是今日的科學園區,因為寶山水庫的水主要來自竹東圳。當時鄭阿榮跟著日本技師工作,一天有十斤米的工錢,是一般人的兩倍,每天早上三點多拿著火把從寶山翻山越嶺走到竹東上坪工作,測量時用一卷五十公尺長的竹卷尺,要測量高低差而且隧道前後要接合,是非常難的技術,進隧道開路的工人都沒有穿衣服,因為全身都是泥巴和水,工人甚至有來自宜蘭和南部的,且經常因為搶工作而發生打架,這條總長21公里的水圳,完全靠人工和牛隻開鑿,鄭阿榮雖不是技師,但實際負責測量和監工,是這歷史性工作的無名英雄。 此影片為103年至105年期間,新竹縣執行文化部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計畫,以新竹縣全區域為執行範圍,蒐錄地方耆老生命史訪談,耆老所經歷年代,橫跨日本時代到戰後,提供跨時代的豐富珍貴生命經驗,耆老也具有豐富的母語詞彙,透過影像記錄大量母語語料,為新竹縣文化留下重要第一手資料。同時台灣從農業時代轉到工商經濟,近四十年的生活型態變化劇烈,以影像紀錄中生代表人物,透過他們的口述故事,記錄其歷程和思考過程,建構多元的常民生命史觀。
影片資訊
影片類別:紀錄片
作者:古少騏
資料貢獻者:被攝者-林清治
影片長度:09:14
影片拍攝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