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打開選單
:::

華蓋飛騰:玫瑰聖母堂

國共戰爭,1949 年國民黨遷台,中國共產黨對宗教信仰抱持反對的態度,在逐漸擴大並鞏固其勢力的同時,也持續將基督宗教的傳教會士驅逐出境。期間原居留於中國的大量中外神職人員、耶穌會士,紛紛於1953 年至 1955 年間離開大陸各個教區,輾轉來台。來台之後有些繼續前往第三地,有些則停留下來並隨即展開傳教的工作。留駐台灣的傳教會士開始負責台灣新監牧區內不同區域的教會工作。

當時的主教兼總鐸費濟時神父,便將這些原本分屬不同教區、會院與國籍的耶穌會士,依據之前在中國的傳教模式,以分區負責的方式分配到新竹市、縣的各個鄉鎮,展開工作。1958 到 1967 年,耶穌會在台灣發展的情形,建立了 25 座聖堂(包括宿舍和福傳站);18 所文教或學生中心從事知識傳教。


新竹是屬於耶穌會的範圍,裡面有很多個國家的團體,像關西就屬於加拿大耶穌會的為主,竹東則以西班牙的耶穌會為主。關西天主堂、石光天主堂、新埔天主堂就屬同一個模式,都是巴洛克式的建築,而且建築設計圖幾乎都一樣,因為都是耶穌會會士回國去募款;先募到款的就先蓋,因此都是同一個時期蓋的,就會呈現相似的風格。

耶穌會是西班牙創設的,創會的目的就是傳教;歷史相當悠久,握有的資財產、資源也相對很豐富。1990 年 7 月 31 日,新竹縣市的耶穌會團體合併成一個單位,屬一位院長管理。他們把成果交給教區,財產都轉給教區,自己就從這個地方撤退,神父就不一定是耶穌會士了。只保留尖石、五峰等未完成的工作區,還留有教堂、幼兒園等。


石光天主堂隱身在關西鎮石光國小旁的巷道之內,1954年12月,由加拿大籍白智朗道納先生,為紀念其弟白樂默神父所捐建,是關西地區第一座歌德式教堂。天主堂外型典雅,洗石子灰白牆柱從大門連綿到上方尖塔,此教堂的風格與關西天主堂相近,為仿羅馬式的風格,其鐘樓皆高聳於中央。內部空間加入許多中國風格的傢俱,木構架桁架。

坪林天主堂為戴愛華神父(1961-1964) 所建造。以馬賽克拼貼外牆,並以哥德式的尖拱窗做為開窗的模式,呈現細膩的外牆裝飾。聖堂山牆頂部以水泥勾勒出窗簾的模樣(類似帝王加冕儀式中的「華蓋」baldachin),具有威權性、永久性的堅固建築意㴠。其他牆面中央以藍色馬賽克做底拼貼在尖拱窗,頂端以白色馬賽克拼貼出耶穌會的標誌『IHS』,兩旁以橘色馬賽克做底,以藍、白兩色做出點綴花樣,整個聖堂開窗以尖拱窗為主。戴神父一生恭敬聖母,因此把坪林天主堂奉為「玫瑰聖母堂」。

石光天主堂大約1980年代起即面臨人口流失,而必須「自養」的問題。至104年左右已沒有經費編制傳教員,而將石光不主堂交出變作「老人關懷中心」。現在坪林天主堂與石光天主堂合併為同一堂區。2020年起,則因新冠疫情的關係而暫停服務。

影片資訊
影片類別:紀錄片
作者:曾吉賢
資料貢獻者:被攝者-陳朝杞
影片長度:08:04
影片拍攝地點
推薦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