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打開選單
:::

林阿清-上員風貌

一、 竹東的開發

竹東古名橡棋林,因先民初達此地所見的林象茂盛,因而命名,橡棋又名樹杞,因此也稱樹杞林。漢人入墾前為一支強悍的「紅面番」狩獵遊耕,以分佈地域及活躍的地區而言,極有可能是賽夏族人。乾隆中葉,漢人越過頭前溪,開始進入竹東開墾。光緒十五年,新苗分治,竹東又改稱為竹塹堡樹杞林莊。日治時期竹東改屬多次,最後在1920年因地處新竹東邊而改名竹東,置竹東郡(新竹州)竹東街。光復後1950年改名竹東鎮至今,是新竹縣最大鎮。日人松岡富雄於大正6年(1917)改良傳統「樹杞林糖廍」,成為新式的「樹杞林製糖所」,因而成為當時重要的人口稠密聚集的地方。為發展竹東的客、貨運輸,當時的橫山庄長的甘承宗(1883-1939)發起捐款,修建以石頭堆砌為主的「東寧橋」,成為人力輕便車的停靠站及候車站,也成為當時的交通要道。


二、 上員地名由來

上員(山)位於竹東鎮的西北隅,自清代乾隆中葉開拓以來,地名的變化不多。清領時期的上員山為平埔族竹塹社保留區內,保留給熟「番」作為耕墾維生的地,因為還沒有經過拓墾,所以又稱為「草地」。又因為它的位還置位於員山仔溪(今頭前溪)的溪北,以及通過犂頭山的土牛溝(隘)邊以東的相關位置,所以如此命名。上員(山)至今仍然保留傳統農村風光,四處可見農地或菜園;許多地方仍保留傳統三合院,灌溉用水為取自頭前溪之下員山及竹東大圳。


三、竹東文化

竹東被稱為新竹「溪南」地區交通網路樞紐與商品集散中心。在早期交通不發達時,民眾仰賴輕便車出入,1921軟坡橋由上員崠甘承宗捐款建立石拱橋,一旁設曉江亭茶亭,便成為輕便車的停靠站。東寧橋是新竹通往竹東、大窩浪、北埔路線重要的官道,日治時期舖設有輕軌系統,成為新竹至通往山地區客、貨運輸體系的一環。這個設施一方面方便台灣總督府控制與治理近山地區,一方面又能由山區擷取物資後運往港口。因此,縣道122在日治早期就成為新竹至山區重要的客、貨運輸要道。加上曉江亭一旁有客家伯公廟,形成兼具傳統信仰空間與經濟發展過渡中重要的公共設施群,在超過90餘年的歲月中,成為地方人們心中重要的集體記憶。

影片資訊
影片類別:紀錄片
作者:曾吉賢
資料貢獻者:被攝者-林阿清
影片長度:12:10
影片拍攝地點
推薦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