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德貴出生於昭和6年(1931),公學校畢業後在鄰居家裡當幫農,因為父親長年在外工作,只好自己製作家裡所需器具,他14歲開始製作第一個畚箕,後來陸續做菜籃、洗衣藍、米籮、茶簍、秧苗籃等各式農具,完全沒有請教他人,憑自己的觀察和想像,就知道哪裡開始哪裡結束,他的竹編從不販售,鄰居需要就送,後來形成附近老人幫忙剖竹篾,他負責編織。年紀稍長,看見舅舅編的扇子裡面竟然能把「福祿壽喜」的字編進去,他也自行研究,一開始,一支扇子拆掉重做不下百次,後來他能做一百支不一樣文字內容的扇子。他認為竹編最重要的關鍵是想要完成的毅力。 此影片為103年至105年期間,新竹縣執行文化部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計畫,以新竹縣全區域為執行範圍,蒐錄地方耆老生命史訪談,耆老所經歷年代,橫跨日本時代到戰後,提供跨時代的豐富珍貴生命經驗,耆老也具有豐富的母語詞彙,透過影像記錄大量母語語料,為新竹縣文化留下重要第一手資料。同時台灣從農業時代轉到工商經濟,近四十年的生活型態變化劇烈,以影像紀錄中生代表人物,透過他們的口述故事,記錄其歷程和思考過程,建構多元的常民生命史觀。
影片資訊
影片類別:藝術與人文
作者:古少騏
資料貢獻者:被攝者-蕭德貴
影片長度:07:54
影片拍攝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