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打開選單
:::

曾春三口述內灣見聞

受訪者曾春三,1939年(民國28年)出生於新竹縣橫山鄉南河,家中有12個兄弟姐妹,兒時在河川地圈地農耕。河川地為公有地,免租金,一家人努力在河川地開墾,獲取農耕地,耕種農作物以換取生活費。18歲開始從事豬肉販賣,至1962年(民國51年)內灣線南河設站後,生意受影響逐步下滑而結束豬肉攤生意,轉做臨時工。至38歲時轉為豬肉冷凍工廠管理員,兩年多後,經親友介紹到竹東屠宰場從事溫體豬屠宰業。結束屠宰業工作後,剛好台泥合興站內的石庫缷貨站缺人,經鄰人介紹進入石庫站工作。受訪者退休後的興趣是音樂,能無師自通拉二胡、唱山歌,也參加過八音、十音團,經常參加比賽、表演賺外快。

竹東地區有水泥石灰產業及山區的木材、礦產、茶等農林產物的運輸需求,1949年(民國 38年)起開始規劃內灣支線的路線。1950年(民國39年)年底,竹東至合興段開始營運,為「內灣支線」。1951年(民國40年),內灣支線全線完工。山區的交通建設早期以載運貨物為主,公路客運則因應民眾進出的需求而產生。隨著內灣沿線的開發,日治末年至民國60年代,內灣街道多家旅社林立,另有如戲院、茶室、酒家、彈子房、小吃店等娛樂消費場所,為入山從事辛苦且危險的林業與礦業工作者提供住宿與休閒娛樂服務。民國60年代以後,尖石鄉前山地區各林場及礦場漸次關閉。

受訪者曾春三5、6歲時,曾見過許多投入內灣線鐵路建設的大陸籍軍人。1946、47年(民國35、6年)。他們就住在曾春三父親向他叔公買的屋子。經歷了多年,鐵路建設完成後才搬離。1947年(民國36年)228事件發生時,在內灣線開墾的國民政府軍人,並未與當地百姓有任何衝突。

記憶中內灣線火車載運主要為石碳、石礦和民眾。山區原住民產的竹子及山區砍伐作為坑道用的「打碳坑」相思木,則靠大卡車載運。原住民對外的交通,就只能利用班次相當少的巴士載運。

這些產業的興盛,讓戰後到60年代的內灣相當的熱鬧,發展出許多娛樂性業,包括有許多的旅舍,提供煤礦、石礦、伐木工人休閒後的住宿。內灣街上還出現好幾間茶店(註:聲色場所),內灣也有戲院。戲院除了放映電影,後來也經常有客家戲演出,最著名的就是「阿玉旦」。

影片資訊
影片類別:產業經濟
作者:曾吉賢
資料貢獻者:被攝者-曾春三
影片長度:18:02
影片拍攝地點
推薦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