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打開選單
:::

劉興涼-鐵道記憶

一、 竹東地發展演變

竹東舊名樹杞林,為原住民游獵生息地之地。日人所編著的《樹杞林志》,是現今的竹東、東華、南華、榮華、榮樂、忠孝等幾個里;而中山里原屬於「軟坡仔庄」,「雞油林庄」為今日的雞林、仁愛兩里。在光復後竹東近鄰山地盛產木材、竹子,加上水泥業、玻璃業、煤業的發展,雞林里因擁有廣大的田園及空地,而吸引各類店舖、工廠紛紛設立,玻璃廠、水泥廠、煤礦場先後成立。生活機能的中央市場、天主堂、鎮公所、戶政事務所都座落在此,雞林里也就成了竹東鎮的行政中心。另一發展快速的區域即榮華里。光復初年榮華里還全部是稻田,1973年才從榮樂里劃分出來。1974年竹林大橋完工,加上接近北二高、東西快速道路的通車,榮華為必經之地,交通便捷加上竹科的就業人潮,使得榮華的住宅大樓林立,形成一個嶄新的大社區。


二、竹東車站與竹東支線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開發新竹山區林木、煤礦、水泥等資源,曾試圖於1944年12月開築「竹東支線」;藉以串聯新竹車站、竹中站與竹東站,往外運輸物資。隨著太平洋戰爭中日本宣布投降,支線工程被迫停頓下來。1946年2月,新竹市政府爭取恢復「竹東支線」工程以運輸活化地方生產事業。但戰後初期百廢待舉,缺乏各種材料,加上政治的動盪增加完工的變數,使「竹東支線」的修築亦陷入困局。後來在鐵委會增加預算後,終於1947年11月5日舉行「竹東支線」通車。當時,支線全長16.6公里,每天有往返的6個車次,配有三等客車一輛,其餘皆為貨車,顯見竹東支線是以貨運為主、客運為輔的特色。雖以貨運為主,但對此線沿途各站的莘莘學子、年邁的長者而言,這也是一條外出及回家的鐵路。


二、 竹東支線到內灣線

1948年3月1日,鐵路局評估決定修築「內灣支線」,也就是從竹東延伸至內灣。只是,當時台灣深受戰爭後通貨膨脹的劇烈影響,導致工程款項未能到位,無法如期動工。而這段期間又有輿論與地方民眾的請願,期望在橫山也能設站供民眾進出,後經核准增設簡易車站。與此同時期,台泥公司也希望增設九讚頭至十分寮(後考量與平溪線十分寮站同名故更名為合興站)路線,方便將赤柯山開採的石灰石直接運往竹東水泥廠加工。鐵路局派員勘查與評估後,調整路線,從竹東經橫山、九讚頭、十分寮至內灣的內灣線就此定案。

影片資訊
影片類別:紀錄片
作者:曾吉賢
資料貢獻者:被攝者-劉興涼
影片長度:07:49
影片拍攝地點
推薦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