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26年生的徐石和,因為家貧沒有上學,他還記得因為小時候工作量大,身體強健,雖然沒有上學,學校運動比賽都要找他去參加短跑拿冠軍。父母在竹東場市場賣豬肉,他和哥哥從小就在家挑水撿柴煮飯,還要幫忙去各地農家把爸爸買的豬捉回來,這在客家話叫做「捆豬」,他和哥哥最遠曾經從橫山走到尖石,有一次從內灣捆豬回橫山村走了八公里,一次扛兩條,一路引起側目,因為是他們體重的很多倍。橫山大山背出產煤礦,但是因為太陡,要靠人力挑到軌道台車上運送出去,他一天挑四趟走八回非常陡的上下坡賺取工錢。他還到山裡扛木頭,每一次扛都是兩百斤左右,最多扛過四百斤,每天早上光是走路到尖石,肚子就餓了,還不敢早早吃便當,因為下午會餓的更嚴重,這飢餓的記憶非常鮮明。也曾經去竹林拉竹子,一次五把竹子捆好,從竹林深處拉到外面車道,竹子很重很難走動。這些艱辛的粗工和挑夫的工作,在三十五歲的時候終於停止,他進竹北的飛利浦工廠工作,做了八年,雖然沒學歷因為認真還升到領班,但因為爸爸要他回來接手豬肉攤的工作而辭職,父子後來都很後悔,因為工廠的收入比工人和攤販好很多。徐石和的收入加上爸爸的積蓄,讓他們終於可以買一塊地蓋自己的房子,他雖然有地方住了,但因為沒有退休金和保險,也沒有成家,現在是獨居的低收入戶。 此影片為103年至105年期間,新竹縣執行文化部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計畫,以新竹縣全區域為執行範圍,蒐錄地方耆老生命史訪談,耆老所經歷年代,橫跨日本時代到戰後,提供跨時代的豐富珍貴生命經驗,耆老也具有豐富的母語詞彙,透過影像記錄大量母語語料,為新竹縣文化留下重要第一手資料。同時台灣從農業時代轉到工商經濟,近四十年的生活型態變化劇烈,以影像紀錄中生代表人物,透過他們的口述故事,記錄其歷程和思考過程,建構多元的常民生命史觀。
影片資訊
影片類別:紀錄片
作者:古少騏
資料貢獻者:被攝者-徐石和
影片長度:16:48
影片拍攝地點